我国支付体系风险评估构想(8页).pdf
已下载:0 次 是否免费: 否 上传时间:2016-03-02
支付体系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对金融稳定有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支付体系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也不断孕育着新的风险,并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其他相关组成部分。支付体系风险的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以及溢出效应进一步增强,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际国内的经验与实践来看,监管部门纷纷加强了对相关金融行业风险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尤其在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更加注重金融稳定的监测和评估,并迅速推出了新的监管规则和标准。通过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支付体系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使支付体系监管由“合规监管、事后处罚”转向“风险监管、事前预防”,促使监管转型;并推动国际支付体系监管标准在国内的应用和实施。
支付体系风险评估概述
支付体系风险评估的概念
支付体系风险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支付体系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度量、控制的活动,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支付体系监管职责的重要手段。支付体系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三个环节。
支付体系风险评估有助于实现三大政策目标:一是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通过支付体系风险评估,能够有效识别支付体系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查找支付体系运行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提高支付体系建设和管理的安全稳健性。二是完善支付体系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通过支付体系风险评估,能够认清支付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点,增加支付体系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提高支付体系监管效率。三是促进和引导支付服务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
通过支付体系风险评估,向支付服务市场主体发布风险评估报告,传导人民银行政策意图,培育支付服务市场主体风险防控意识,引导其依法合规经营,营造“诚实守信、合规有序”的支付服务市场文化。
支付体系风险评估与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监管手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支付体系风险评估与其他监管手段目的相同,并互为支撑。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可以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取;风险评估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监管手段的参考基础。另一方面,支付体系风险评估侧重于对风险进行识别、度量,从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防范风险,具有前瞻性、引导性;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侧重于合规性管理,具有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