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天然灾害保险制度之研究--将坡地(土石流)灾害纳入承保范围之可行性分析(31页).doc
已下载:0 次 是否免费: 否 上传时间:2010-08-01
壹、前言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天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安全威胁愈来愈大。开办已届二年的住宅地震保险,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天然灾害保险,截至2006年为止投保率已达23%;其它如「台风洪水险」及「地层下陷、滑动或山崩保险」等天然灾害保险,目前仍采商业保险的型式,投保率极低。有鉴于近几年来,洪灾及土石流灾害对我国造成重大的人伤财损,因此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 中,除了整合防灾、国土计划及灾害潜势之评估方法外,也探讨我国实施「综合天然灾害保险计划」之可行性。
现行商业性天然灾害保险,如台风洪水险、土石流险等纳入政策性保险,早在「第二期防灾国家型计划」便提出这样的构想,但至今在实务运作方面却仍滞碍难行,主因在于民众对于该政策的接受度不高,其中又以保险费负担过重及人们对天灾的风险认知等因素为问题征结点。因此,本文主要在探讨将土石流险纳入政策性综合天然灾害保险之可能性,藉由扩大承保范围来达到降低保费之效果,以提高民众对于此政策性保险之接受度;同时本研究将结合地文、水文、环境地质及坡地灾害管理等跨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我国在推行政策性土石流险时,有关保单设计、费率厘订及理赔服务等参考,以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最终目的。
本研究首先透过相关文献的收集及分析,针对土石流灾害特性及损失特性进行介绍,归纳出可能影响灾害损失之重要因素;再就其灾害潜势 加以分析,以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再者,从米堤饭店事件探讨现行土石流险之现况与争议点;并同时藉由「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公开之「土石流风险认知调查执行报告」,了解民众(含灾民与一般民众)对天然灾害保险之认知及接受度,以期「综合天然灾害保险计划」之保障内容能更加符合民众需求及完善。
贰、文献回顾
一、 天然灾害保险制度
有感于台湾为天然灾害频传之地区,政府单位在民国八十六起便着手订定相关的防灾救灾对策,并加强防灾科技研究成果落实于防灾业务;其中「天然灾害防治」的议题,首先针对台湾地区威胁性最高的台风、豪雨、地震等灾害,区分为防台(含气象、防洪、土石流等三部份)、防震及防灾体系(含信息系统部份)等三组,进行相关数据库之建立、灾害潜势之调查与分析、灾害境况模拟与危害度分析等整合性研究。天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牵涉的范围极广,除了要深入了解人民对天然灾害风险的认知与偏好之外(Attanasi and Karlinger, 1979),也必须考虑保险给付的内涵与标准等影响因素,如保障项目、保额上限及自负额额度的订定,甚至于开办保险财源的筹措及开办后如何维持收支平衡等。
近年来,强调以经济诱因作为政策工具设计理念,由于较容易执行贯彻,且其行政成本较低,较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天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安全威胁愈来愈大。开办已届二年的住宅地震保险,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天然灾害保险,截至2006年为止投保率已达23%;其它如「台风洪水险」及「地层下陷、滑动或山崩保险」等天然灾害保险,目前仍采商业保险的型式,投保率极低。有鉴于近几年来,洪灾及土石流灾害对我国造成重大的人伤财损,因此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 中,除了整合防灾、国土计划及灾害潜势之评估方法外,也探讨我国实施「综合天然灾害保险计划」之可行性。
现行商业性天然灾害保险,如台风洪水险、土石流险等纳入政策性保险,早在「第二期防灾国家型计划」便提出这样的构想,但至今在实务运作方面却仍滞碍难行,主因在于民众对于该政策的接受度不高,其中又以保险费负担过重及人们对天灾的风险认知等因素为问题征结点。因此,本文主要在探讨将土石流险纳入政策性综合天然灾害保险之可能性,藉由扩大承保范围来达到降低保费之效果,以提高民众对于此政策性保险之接受度;同时本研究将结合地文、水文、环境地质及坡地灾害管理等跨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我国在推行政策性土石流险时,有关保单设计、费率厘订及理赔服务等参考,以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最终目的。
本研究首先透过相关文献的收集及分析,针对土石流灾害特性及损失特性进行介绍,归纳出可能影响灾害损失之重要因素;再就其灾害潜势 加以分析,以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再者,从米堤饭店事件探讨现行土石流险之现况与争议点;并同时藉由「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公开之「土石流风险认知调查执行报告」,了解民众(含灾民与一般民众)对天然灾害保险之认知及接受度,以期「综合天然灾害保险计划」之保障内容能更加符合民众需求及完善。
贰、文献回顾
一、 天然灾害保险制度
有感于台湾为天然灾害频传之地区,政府单位在民国八十六起便着手订定相关的防灾救灾对策,并加强防灾科技研究成果落实于防灾业务;其中「天然灾害防治」的议题,首先针对台湾地区威胁性最高的台风、豪雨、地震等灾害,区分为防台(含气象、防洪、土石流等三部份)、防震及防灾体系(含信息系统部份)等三组,进行相关数据库之建立、灾害潜势之调查与分析、灾害境况模拟与危害度分析等整合性研究。天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牵涉的范围极广,除了要深入了解人民对天然灾害风险的认知与偏好之外(Attanasi and Karlinger, 1979),也必须考虑保险给付的内涵与标准等影响因素,如保障项目、保额上限及自负额额度的订定,甚至于开办保险财源的筹措及开办后如何维持收支平衡等。
近年来,强调以经济诱因作为政策工具设计理念,由于较容易执行贯彻,且其行政成本较低,较